星期五, 9月 12, 2008

沒有圍牆的社區_芳鄰成長園


  我們每個人,多少都可以說自己住的附近是個社區,但狹義來說,如果現在聽到別人提起社區,我們腦中浮現的卻是,電梯大樓社區或由同一個建商蓋的透天別墅.芳鄰成長園,卻是一個沒有圍牆的社區,來這邊的家庭,有的走路騎腳踏車就可以到,有的開車要10分鐘,甚至騎摩托車要30分鐘的也有.大家對芳鄰的認同度,也遠勝於一般住在一起的社區,雖然說遠親不如近鄰,近鄰又遠不如芳鄰大家庭的好夥伴了.

  認真比較起來,芳鄰真的是得天獨厚,100坪1萬元的租金不說,離中原大學幾步路的距離,讓大家除了在室內進行社團活動或聚會,多了一個可以讓媽媽小孩一起曬曬太陽親近花草樹木的大公園.這樣一個社區營造點,如果在資源豐富如台北的大城市,大家的可以去的地方多,凝聚力又沒辦法像芳鄰一般了,在鄉下一點的地方,要有像芳鄰一樣,同時期30個家庭常常來利用,又顯困難.所以要複製一個這樣的點,難上加難,這也是大家為何那麼珍惜並且努力維持芳鄰的原因.

  對於當家庭主婦的我,芳鄰這個社造點,可以用繪本餵養小孩,成立讀書會自我成長,可以設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[班],共同購買健康日用品及食材,還可以將台北的人本教育基金會講師,請到中壢來開父母成長班,可以辦紀錄片座談會.這當中兼顧了小孩的成長與媽媽的自我價值實現.當我出外參加活動,或者面對其他團體時,我有一個代表的團體[中原芳鄰成長園],我不再只是個家庭主婦或家管,我是芳鄰的核心志工,付出的同時,也成就了自己.



關於玩具的一些思考


在芳鄰,琪芬提供了一些她珍藏的玩具,有積木,樂高,還有益智類的玩具.琪芬希望芳鄰所提供給孩子的玩具,第一,是安全的,因為有小小孩會把玩具放到嘴裡,因此不能是雜牌的會掉色的玩具.第二,當然就是玩具本身的教育性,這點和我在人本課程裡所聽到的非常接近,我們給孩子的玩具,越是沒有設定好玩法或標準答案,越能激發孩子的創意,如積木的堆疊,軌道的銜接.

  但經過了三年,這些玩具漸漸的掉了一些零件,除了心疼,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應對的方法,琪芬提到在美國,圖書館可以出借玩具給孩子,我自己知道的,桃園縣南區婦幼館也開放館內玩具的借還,她們幫玩具照相,把照片編輯成冊,每組玩具都有一個小箱子及編號,箱子的側面也有玩具的照片及編號,孩子們每次只能借一種,不玩了,可以歸還再借另一種.但這需要大量的人力,幹部裡也一直沒有人對這塊付出心力及行動,這個問題一直到琪芬把芳鄰的一半租下來當辦公室,才算是解決了.




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小大


成員介紹

  這段期間的小大,幾乎都是從母乳協會得知訊息過來的媽媽,有的從協會的網站得到訊息,有的是透過其他母乳聚會得知,有的僅靠著母乳背巾相認就介紹過來小大.

  這些媽媽的老大大都已經一歲以上,因為自己已經對母乳有相當的經驗,不再需要到協會辦的的母乳聚會,其中有三個媽媽甚至是協會的聚會帶領人,講者及義工.她們帶著孩子來尋找另一個階段的需求──親子共讀.

  
聚會型式

  星期二的聚會,除了小大,媽媽們還一起進行過人本讀書會,閱讀及討論[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],媽媽們除了對於孩子可能遭遇的狀況有些焦慮,當然如何處理也在討論範圍,甚而也分享了許多自身的經驗.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的這本手冊,非常詳盡地從各個角度深入,也提供了防範最有效的方法,亦即對孩子不能用威權的方式教育,這樣才能教出敢對侵犯他的身體的人說不的小孩!

  我們也進行過華德福讀書會,念[我來了],一開始是由一位到宜蘭慈心小學受過師訓的媽媽帶領,後來這位媽媽去生產後,媽媽們自行開讀書會,其中也有一位媽媽開始去上師訓.對華德福的一些理念,部分的媽媽也是非常欣賞,並且努力在生活中實踐.例如儘量給孩子接近大自然的機會,促成大自然的素材作為孩子遊玩的選擇.媽媽手工做娃娃給孩子,天然的材質作為穿著,娃娃,窗簾等的材質.以歌唱來聚攏孩子,帶著孩子唱著歌收玩具.

  我們還進行過由華德福衍伸出來的[順勢療法],由順勢療法協會理事來帶領,她本身也是受過宜蘭華德福師訓,並且是阿南達的馬琪,台灣的阿南達對於順勢療法推廣不遺餘力,除了出了一本[家庭手冊]之外,也有成員進口母酊劑跟小糖球加工成順勢療法小糖球.這些知識及資源對於不想吃西藥的媽寶們是一大福音,再加上花精的應用,讓平日的小傷小感冒,有了令人安心且有效的處置方法.


經營團體的方法與困難

以下是我在母乳協會的網站上放的關於聚會要請媽媽們注意的事項:

給新媽媽:
芳鄰因為有同行小大,繪本很多,孩子如果是可以靜下來看書的,有看不完的書.另外,我覺得孩子對環境的熟悉度也很需要幫忙,10點半開始說故事,請儘量10點就到.你可以幫孩子準備一些他平常可以玩很久的玩具或畫畫工具或拼圖.請一到芳鄰就帶孩子熟悉廁所及圖書區的位置,在演奏繪本開始前把早餐吃完,圖書區不能飲食,開始演奏時,帶著孩子進圖書區,抱著孩子坐在媽媽的腿上一起共讀繪本.孩子如果一開始還不能靜坐著聽,沒有關係,這是需要陪伴及等待的,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他該做的事,而要讓孩子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,而達到這個目的的前提就是媽媽聽得津津有味.孩子一聽到有興趣的內容,他馬上就會被吸引過來.還有,記得自己帶水來,芳鄰的水是地下水喔.
給新/舊媽媽:
社團活動進行期間,要請大家配合讓孩子們除了聽故事之外可以安靜看書,畫畫或遊玩,大人們的聊天音量也請控制,不影響社團活動進行,謝謝.

  這些注意事項對於經營一個團體很重要,最好在一開始就提出,但實際上,我因為帶團體的過程中遇到困難,花了一段時間,才慢慢琢磨出這些應該有的共識.

  另外,關於環境的整理,也是花了一段時間才發展出有一個工作表,將打掃,訂便當及書本歸位等工作分成六等份,由媽媽們輪流認養,一方面讓媽媽們更有一起維護這樣難得的環境的感受,一方面也讓媽媽們可以體會不同工作的辛苦.

  關於玩具的問題,我們也曾經有一段時間,請孩子一定要登記誰借的,並且歸還時也要同一個人來歸還,過程當中她想要跟誰分享都可以.一次借一種,不想玩了,再借另一種,如果有人想要接著玩,就要另外登記,先讓之前的人登記已還,責任轉移.後來因為孩子一直借還,次數過多,負責的媽媽感覺這個工作太吃重了,就再調整成半小時借還一次.


孩子之間的爭執

  這的情況在每個團體都會看見,孩子之間通常會為了玩具,或甚至只是公用的彩色筆起爭執,除了跟孩子談尊重別人,也試著跟孩子談分享.但這些都不是經由命令句,或只是一個道德教訓的口吻及方向,可以達成的教育目的.帶著孩子說自己的感受,聽聽別人的感受,希望孩子可以透過同理心,去尊重別人,甚至發展出對於新成員不以排斥作為第一個反應的能力.學齡前的孩子,爭執的項目通常不會太繁複,需要媽媽有耐心地跟孩子說理,等待孩子,孩子自然就會有能力漸漸學會與人相處的道理.


空間使用上的困難

  因為來小大讀書會的孩子,年齡都比較小,遇到爬行階段,還有口腔期,媽媽們的確會比較煩惱,因為芳鄰的地板是大家可以穿鞋子進去踩的,孩子一在地板爬過,衣服比在公園爬過還黑,因為公園的地板還有雨水在沖刷,芳鄰只有大型活動才拖地板,這也是後來我們規劃在每週讀書會前就拖地板的原因,雖然後期爬的孩子少了,卻多了大一些的孩子不穿鞋跑來跑去,在兩個圖書間來回,圖書區的地墊還有大家的褲子裙子,甚至書本就會很難維持乾淨.另一個原因就是小小孩會撿地上的東西來吃.我曾經到過我妹妹在新竹聚會的場地,她們全部是要拖鞋的木地板,甚至要大人都要穿襪子,為得就是孩子會撿地上的東西來吃.當然因為她們只有一個公寓的面積,所以維護起來要輕鬆多了,出入的人員也少,拖鞋進入就成為可能的方案.在芳鄰,小大讀書會的媽媽們也只能掃一次拖一次,讓地板不那麼髒,相信對很多媽媽來說,掉下去的還是不能吃,只有少數的媽媽可以接受.

  另外有些大型的看板,可移動式的,如白板,佈告欄,甚至展示作品的木板,對小小孩來說,自行遊走是有風險的.除了比較重的白板以外,其他兩樣都曾經倒下,壓到或嚇到孩子過.但要媽媽們每分每秒都看著孩子卻又有執行上的困難,因為我們除了聽故事之外,還可能在芳鄰吃早餐或午餐,這些都是要收拾的,媽媽們打掃的時候,以及交換心得正高潮的時候,都可能沒有辦法全心注意著孩子的安全.但因為空間使用的人多,很難只依我們這群孩子去規劃,不過,空間的擺設我相信還是有進步的空間,對每個使用空間的人都友善,應該是芳鄰應該努力的方向.


在自己居住的社區發起類似組織的可能性

  在我自己居住的社區,我也曾經想要發起小大讀書會,把幾個沒有去念幼稚園的孩子找過來一起聽故事.我試過幾次再鄰居小孩來家裡玩時,說故事給她們聽.有一家的孩子,兄妹倆聽到要說故事了,並沒有出現喜悅的表情,甚至當我的孩子坐好準備聽了,她們還在探索我們家的玩具.也許是因為現場玩具沒有清空,但看到另一家孩子的反應,我就知道最大的問題還是家長有沒有帶著孩子看書的習慣.另一家的孩子,偶爾會拿出媽媽買的小書,有認知的書也有故事書,這個孩子每次我說要講故事,她就會靜下來等待.雖然兩家都給孩子看很多電視,卻還是有這樣的差別,父母的用心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.

  但因為可參與孩子的數量太少了,而且我們也一直都有芳鄰的同行小大,所以我並沒有很積極地在社區成立小大.我曾經在中庭花園講過故事,也有上了小學的孩子圍過來看,但很可惜,媽媽叫了要回家吃飯,最後一本書聽了一半就回家了,這跟有些媽媽叫孩子回家,從來只知道要孩子有立即的回應,不管孩子是否玩到一半,或是否有幫忙收拾玩具或書,有很相似的地方,孩子的需求很少被看見.要成立類似的組織,恐怕必須還要有家長的參與,一起改變許多既有的觀念,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.在我們的社區,只有我是在家全心帶孩子,其他家學齡前的孩子,不是阿公阿婆帶,就是阿祖在帶,她們只能顧全孩子的溫飽與安全,連[孩子是不能用打罵來教育的],都還很難接受,電視不能看太多也不見得能接受,更別提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了.

沒有留言: